top of page
PORTFOLIO

《21g

2023

在《21g》中,洪郁雯探討人類透過標準化追求控制的慾望,所失去的質性層面。古希臘神話中,測量人類命運之線的女神拉克西斯,顯示了人對測量及量化的執念。鄧肯·麥克道格爾博士於20世紀的測量實驗中,宣稱靈魂的重量為「21克」。「21」象徵著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克」則為公制系統的計量單位,皆為全球通用的溝通和標準化工具,對商業發展至關重要。當今社會對於測量和標準化的執迷常忽視了質性層面,而《21g》邀請觀者反思在量化過程中,可能忽略了生命中不可測量的細緻層面。

《似曾相似 Déjà Vu》 系列

2023

韋恩·杰拉德·特羅特曼所說:「似曾相識,僅是未來的記憶。」洪郁雯延伸自「自由意志」的創作脈絡,在「Déjà Vu ( 似曾相識 )」系列中,試圖思考藝術創作,是否也在觸發腦中的「似曾相識」?當熟悉及陌生感共存,未來的記憶,是否亦能在此刻實現?

《初始狀態》

2023桃源美展

2023

桃園市立美術館, 桃園 

道家相信「道」是萬物的根源,無法言說卻實際存在。洪郁雯從道家思想出發,探究創作的「初始」,思考萬物能否回歸未經修飾的純粹狀態?

 

以銅線編織出似白卻藏黑、似黑亦藏白,自然而有律動,充滿生命的半透視有機體。直覺式的創作,跳脫單一視角的框架,自由地與空間、光影交錯對話,如同太極陰陽,追尋自身的平衡。黑與白,於不同的背景前,呈現如天地之始的「無」,也如萬物之母的「有」,相生互換,如同道家的一體兩面。老子《道德經》提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黑」「白」雕塑呈現不受準則拘束的不羈精神,如同「道法自然」,蘊含創作的初始與自然。

超體驗-銅線串珠工作坊

2023 桃園文創博覽會

2023

中原文創園區,桃園

 

以桃園藝形種「通訊」的主題為發想,使用呼應提供能源及通訊的電纜材料—銅線,及象徵當代人類「永不斷訊」的無限訊息泡泡—串珠,為此次工作坊的媒材,帶領民眾透過猶如電線串聯般的方式,製作出幾乎無法放置物品的迷你小包包。洪郁雯相信,一個地區及社群的演化,不在於每個人所擁有的,而在於每個人所願意分享的,透過每個人不同的視角及連結,才會不斷成長。

資料來源:2023桃園文創博覽會

《初始狀態》

洪郁雯個展

2023

索卡藝術, 台南

 

在形式多變的藝術表現世界中,何謂創作的「初始」?萬物能否終有回復到未經修飾的純粹狀態之時?藝術家洪郁雯從道家哲學發想,以「道」是萬物的初始和根源,無法表述卻真實存在著,帶領觀者探究人與萬物無以言喻的《初始狀態》。

洪郁雯嘗試以非對稱式的結構與隨興自在的有機線條,呈現不受準則拘束的不羈精神。在銅線編織半透視的交錯之中,型塑出具流動感、蘊含著初始與自然的視覺律動。不僅深刻呼應美國作家布萊恩‧麥吉爾之引言:「夢想家的赤子之眼能看穿超脫於幻覺的真實所在。」且飽含道家思想,回歸「道法自然」的《初始狀態》。

《綻》 

藝術

2023

t-Hub 內科新創育成中心, 台北

  

作品意象圍繞宏匯瑞光廣場原場域, 花卉市場的背景,以採漆銅線編織出萬花嬉春、繽紛活躍的懸吊雕塑《綻 Bloom 》,綻發出繁花似錦的好寓意,希冀帶予觀者心靈上的鼓舞。

民眾參與—藝術分享會&工作坊

繁花大內—宏匯瑞光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2023

t.Hub內科創新育成基地, 台北

洪郁雯以「繁花大內」主題呈現《綻 Bloom》懸吊雕塑,寓意繁花似錦,象徵繁榮和生命轉化。分享會中,藝術家與究藝術負責人林采頤暢談作品發想、創作過程及概念,金屬小花編織工作坊則讓參與者親身體驗作品意象,透過非傳統手法編織花環,尋找童趣之花,體會轉折前的歷練和正向面對挑戰。

​《醇》

金車文教基金會收藏

2022

金車噶瑪蘭威士忌, 台北

 

《醇 Essence》是洪郁雯的銅線編織作品,2022年被金車文教基金會收藏,展示於金車噶瑪蘭威士忌。洪郁雯融入道家思想,改革傳統編織工藝,使用非傳統金屬媒材,象徵對傳承文化的堅守,並編織出嶄新姿態,呈現孕育臺灣文化的創新精神。噶瑪蘭將臺灣風味注入威士忌,推動本土文化發展。金車文教基金會對台灣文化領域做出卓越貢獻,提升社會文化繁榮。三者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傳承文化並創新改革來參與社會。透過藝術形式的結合,凝聚臺灣文化的自信和創造力。

無盡藏》

共藝術

2022

阿里山英迪格酒店,  嘉義

作品《無盡藏 Infinite》蘊涵無窮德行的美意,同時也受到佛教福田思想的啟發。藝術家洪郁雯將阿里山無形文化資產和這片無窮的風景寶藏與佛教的福田思想連結,巧妙地以銅線一絲一縷編織出時節變幻的色彩。她希望觀者在欣賞作品轉動時,能夠感受到四季更迭的美景,在眼前生生不息的同時,也能體會內心深處的福田,感知周遭「無盡藏」的珍寶。

《人工現象》

洪郁雯及杉田万智雙個展

2022

晶華酒店Centurion貴賓室, 台北

 

究藝術呈現新銳藝術家洪郁雯(Julia Hung)及杉田万智(Machi Sugita)雙個展「人工現象」。

洪郁雯透過直覺性的編織,表現道家相生互換、一體兩面的哲學,跳脫金屬剛硬冰冷的印象,創作出作品華麗優雅的有機面貌,在黑暗中閃耀,表現出迷人的光影,並強調希望與美好,療癒大環境所帶來的不安。

 

資料來源:究藝術工作室

彩漆銅線

《非平凡扭結》

洪郁雯個展

2021

Hiro Hiro Art Space, 台北

 

藝術家洪郁雯透過《非平凡扭結》對自由意志提出疑問,並探討主體性的自由意志及其藝術創作之思路軌跡。「非平凡紐結」源於數學紐結理論,指三維空間無法分解的紐結。以銅線編織交錯表現,象徵基因、環境、記憶維度中與意識不可分離的影響,構成了有形的網狀雕塑。洪郁雯以零構圖直覺式創作,如隱性藍圖引導每一個紐結選擇般,開始、過程、結束看似線性的程序,卻引發她超脫三維空間,試圖思考自由意志不存在於非線性時間的可能性,自由和限制的一體兩面,彷彿非平凡紐結般難分難解。

《似識而非》

洪郁雯個展

2020

The Studio, 台北 

面對COVID-19的變局,藝術家洪郁雯將焦點轉向內省,重新探究生命和藝術的本質,以及與社會的連結。透過實驗不同媒介,探索藝術原創性和人的自由意志,尋找內心平衡。以銅線象徵時間,勾勒出迴圈,編織成半透明的時間網,對「線性時間」提出疑問。網既是誘惑陷阱,又是安全的保護網,限制並塑造個體,如基因、環境、潛意識,在束縛和自由中拉扯。網見光,又見影,反映萬物相生互換、一體兩面的道家哲學。而人所認定的「自由意志」,究竟是自己真實的想法,還是如幻覺般重複出現,猶如程式編碼設定產生的影子?

消費後廢棄物

《殘骸系列

2022

The Seedin Lab, 台

術家洪郁雯以編織作為探索本體的管道,成為自我認同連結地點、社區、性別之間的媒介。面對台灣複雜的歷史和政治格局,在以社區為主的非藝術商業空間中,呈現她的海洋文化計畫,吸引不同的社群並提高自身身份認同意識。與The Seedin Lab的合作,探討了海洋文化、島民身份和永續性。其中,「殘骸」系列是由廢棄物所創作的化石和白化珊瑚,藉此探討我們經過時代傳承保留下來的、被捨棄的,以及被轉換的身份本質。回收深色漁網所創作成的裝置,代表了台灣的漁業文化,也象徵了外來力量可能帶來的破壞性—環境的污染,或是,文化的壓迫。

《海島之森—小琉球藝術季》

藝術季/珊瑚編織工作坊

2023

After Journey, 屏東縣

《海島之森 — 小琉球藝術季》是由細着藝術(SUAVEART)策展的國際性藝術活動,匯聚各國藝術家透過展覽和進駐,與小琉球當地居民、組織、店家和學校進行互動,交織著人文與永續環保的奇想。藝術家洪郁雯展出消費後廢棄物作品,並以編織工作坊連結,探索本體身分認同意識。透過在非藝術商業空間,吸引了不同社群,重新審視海洋文化、島民身份和永續性,並促進與社區的連結。不只透過與公眾分享藝術,洪郁雯也在與島民及其他藝術家的互動中受益匪淺,形成多向的文化交流,創造並擴展了正向的循環。

 

明德藝術計畫

2023

​明德國小, 金三角

 

應明德國小校長之邀,藝術家洪郁雯引導學生參與藝術活動,共同繪製壁畫。此行目的不僅提供孩童接觸藝術的機會,更旨在強化他們的「身分認同感」。每位參與的孩童都受邀繪製代表自己的人形,期望經由內心帶來改變的契機。

金三角有許多來自偏遠貧困農村的家庭,因戰火或經濟困境而來此生存。因缺乏護照或無法支付高昂的工作證費用等原因,使他們在法律上「無國籍」,相當於難民的處境。明德國小位於金三角,大多數學生因父母無國籍而繼承相同身份。洪郁雯和明德國小都認為教育能夠影響下一代,期望改變未來的情況,並促成了此次的社區參與,達成多元交流,也豐富了藝術及文化以外的領域。

 

資料來源: 獨立評論@天下

葵光共創計畫

2023

葵光學生中心, 金三角

葵光學生中心,是座落於金三角的孤兒院,由藝術家洪郁雯引導孩子們參與藝術活動,旨在啟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讓他們體會到價值不應由他人定義,而是可以由自己創造。

中心內的「無國籍」孩童中,有些失去雙親,有些經歷虐待、被遺棄,甚至差點被販賣等不幸境遇。洪郁雯讓孩子們利用原本要被丟棄的寶特瓶,將它們剪裁成喜歡的形狀,上色後再由她組合成透光的彩色雕塑,最後懸掛於中心。這個過程中,她感受到孩子們的純真和快樂,也深刻體會到社區參與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呈現雙向的循環,並希望能啟動轉變的機會。

《生與活的那些事兒》

洪郁雯個展

2021

新北市藝文中心, 新北市

《生於活的那些事兒》重新省思何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哲學家亞理斯多德相信自然萬物皆有用,洪郁雯也深信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在當今消費主義的社會,金錢效益較低的事物常被視為「沒有用」及沒有價值。藝術家重新思考藝術創作的「價值」與「用途」,以消費後廢棄物創作,從塑膠袋到衣物和鋁罐,將看似無用的回收材轉化成生動的有機雕塑,進而對當今社會體系的價值觀提出疑問。

 

《星光潮來》

2019

2019台灣燈會在屏東, 屏東

這是...? 

海浪?樹?雲?洋裝?星空? 

有對錯嗎?

藝術家洪郁雯相信萬物皆可相生互換。這座人造海浪經過冗長的純手工製程,賦予幾百個回收塑膠袋重生,進而對這個人造世界和其社會價值提出疑問。

《相生》
2018

道家相信獨立個體經過結合,才能達到平衡,猶如太極的陰陽。藝術家洪郁雯認為每個個體都是獨⼀無二的,當人換位思考,理解並尊重萬物,才能在其中找到平衡,形成互惠理想的共生。作品看似抽象無序的有機形體,與觀者產⽣自我的連結,也許如植物、魚尾、舞者等;而從特定角度觀看,為萬物一體兩面、相生互換的太極陰陽符號。相生開放式的觀看角度,產生各式各樣的面相,都是組成這個世界的⼀部分。

 

精選展覽

《?也蛋》

2017 Art Geneve 藝博會 —L’Oranger 聯 展

2017

Palexpo, 日內

策展人 | Jeanne Graff

蛋也?

      ?也蛋 

左至右 

     右至左 

能否想像 

轉換方向 

反向閱讀? ... 

 

14顆實中實/真中真(Vrai de Vrai / Real of Real)的生蛋呈現在ArtGenve 藝博會裡。每顆都帶著各自的 蛋黃顏色和故事根源。這些人 造生蛋從入口穿越整個空間, 散佈在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之 間。對根源、真實性、及當今的人造現實時代提出疑問。

《蛋也?》

2017 NEW HEAD Fondation BNP Paribas
Art Awards—L’Oranger 聯 展
2017
LIYH(LiveInYourHead) 藝廊
, 日內瓦

策展人 | Jeanne Graff

以中國化學假蛋和美國素食蛋的新聞為靈感,藝術家洪郁雯呈現了她獨特的人造蛋,分為可食用和非食用兩種形式,以探索這個充滿人造現實的時代。我們所處的世界,交錯於真實和虛假之中,與根源分離,充斥著引人入勝的故事,這些故事超越了虛擬的自身,更在逐漸實體化中,獲得了某種具體的存在。他們或許不是百分之百真實,但也絕非虛假 - 他們僅僅是人造的。

Happy Silly Kids 

2016

HEAD 展覽空間,日內瓦

一個希望的開始,當看待智能障礙人士時,是否能換個觀點,視他們為具有不同潛力的人?身心「障礙」人士從字面上,被定義及區分化,但我深信每個人都擁有尚未被發掘的能力。這個合作所展現的,不僅僅是場域裡的作品,也同時展現了我們各自的長處,和各種待開發的可能性,啟發觀者用不同的視角來發掘。

特別感謝讓這個合作變成可能的人,包括Claire Lin,喜憨兒基金會,及其義工、工作人員、還有喜憨兒們,參與的有Yi-Da Chen、Chao-Zhi Cai、Zheng-Zhong Chen、Qin-Zhi Zhang、Zhen-Jia Qiu、Yi-Xian Lin、Tian-Xiang Luo、Bao-Cheng Wang、Yi-Jun Liu,以及一些希望保持匿名的人。

Chantier Confort

2016

Le Confort Moderne, Poitier

策展人: Jill Gasparina

在Confort Moderne整修前的最後一次展覽,策展人Jill Gasparina的「Institutional Science Fiction!」工作坊,邀請參與藝術家透過製作佔據空置區域的情景,探索當代機構評論的可能性。目標是重新思考文化機構的本質、與公眾的聯繫,以及藝術家可能擔任的角色。被清空的Confort Moderne,將被想像為空殼—開放給公眾規劃和推測的空間。

參與藝術家:Letitia Chanliau, Rémi Dufay, Bruno Aeberli, Bruno Schaub, Julia Yu Wen Hung, Mathias Pfund, Sara DaSilva, Simon Derouin, & People of Poitier

A Recipe of No Recipe

2016

台北/日內瓦

郁雯的碩士論文記錄了她為期一年冷的壓果汁創業經驗,並將其視為一個持續性的藝術計劃。論文以史詩的形式撰寫,然而並無例示當今社會的信念,反對其提出疑問。以Ben Kinmont、M.F.K. Fisher、和她自身的趣聞軼事為背景,審視了當前藝術體系的各面向。事實上,這是沒有指示的導覽,獻給所有的藝術家,或任何不願墨守成規的人,願這本自助書能為藝術和生活提供不同選擇的思考和替代方式。

論文導師:Catherine Chevalier

RME - Bourgeois Bore 

2014

Istituto Svizzero di Roma, 羅 馬

導演: Tristan Bera
製作: Tobias Kaspar
特別嘉賓: Giorgio Albertazzi

回 覆 : 回 覆 : ? 行動!,死亡 轉發 : ? 世界末日 ❥

在Tobias Kaspar主導,和其他藝術家共同參與的「室友教育」中認識我的室友們。經過兩個星期,與二十多位藝術家一同住、吃、喝、玩、樂、喜、愛、恨、睡、工作、預演、拍片、破壞一部片、演、吵架、和好、打造一場開幕會、搗亂另一場開幕會、寫劇本、創造謠言、散播謠言、實現謠言、互相學習,我們都活過了一個我們自己以外的世界,活進了我們自己裡,互相教育了對方,一生都不將抹滅。

 

參與藝術家: Naim Bytyqi, Amélie Dandelot, Silvan Hillmann, Wang Hongwei Galaxia, Julia (Yu Wen) Hung, Romain Juan, Yeji Lee, Lamya Moussa, Sabrina Röthlisberger, Gaia Vincensini, Hannah Woo, Seyoung Yoon, Serra Yun And Irene d'Agostino, Amélie and Matthieu Blancher, Karim Hadjab, Egija Inzule, Joshua and Jorn Olsthoorn incl.

WHITE NOISE (白噪音) 

2014

HEAD 展覽空間,日內瓦

當主軸成為餘興,而餘興成為主軸。

 

與Seyoung Yoon(我在「室友教育」期間的室友) 合作,並延伸我們的邀請,於其他友好的藝術家們,包括Orazzio DiLeva、Penny Solemen、RME x Sumi Soh、Theo Kudryava及他母親,來對友情、人脈、及身為藝術家,提出一些疑問。

Caprice - Cupcake.Cliché.Fusion

2013

​HEAD 展覽空間,日內瓦

 

Cupcake.Cliché.fusion 透過提供看似甜美的美國代表性杯子蛋糕 — 紅絲絨,對所謂的全球化提出疑問。品嚐者在吃了後,會發現這些「杯子蛋糕」實際上並不那麼甜美。它們是各種成分的混合物,每一種食材都源自不同菜系的典型鹹味菜餚。

作為 Caprice 系列的一部分,品嚐者被自身感官混淆並與之分離,在現實和幻想之間穿梭,同時透過食物來檢視當今的社會議題。

最新消息

​感 謝 您 的 訂 閱 !

bottom of page